您现在的位置是: 家电 > > 正文

环球微头条丨原创 | 打造企业“最强大脑”——构筑知识图谱,实现知识赋能

时间:2023-05-05 16:57:16 来源:清华管理评论 发布者:DN032

导语

知识图谱是企业归集、扩散和运用知识的核心工具,被称为企业“最强大脑”。企业无论规模大小,也不管是否拥有知识管理信息系统,都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,进而形成知识竞争力。


(资料图片)

文 / 魏钧、孙树丽

随着“乌卡”时代的到来,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。知识是创新的基础,如何实现高效的知识赋能,成为企业面临的又一挑战。从企业内部看,一方面,卓越员工不断创造成功做法,另一方面,大量员工还在同类问题上重复试错,企业存在严重的“经验浪费”现象。大量企业不是缺乏知识创造,而是缺乏知识管理。要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企业构筑知识图谱,实现知识赋能。知识图谱是企业归集、扩散和运用知识的核心工具,被称为企业“最强大脑”。企业无论规模大小,也不管是否拥有知识管理信息系统,都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,进而形成知识竞争力。

知识图谱定位

2012年,谷歌发布了知识图谱的项目,开始构建智能化的知识搜索引擎,开启了知识图谱应用新时代。知识图谱首先被互联网企业广泛应用,比如,脸书2013年打造了社交图谱搜索工具 graph search;百度从2014年开始将知识图谱应用于众多产品线之上;腾讯开发了社交知识图谱,在语音搜索、智能问答等方面不断创新。随后,知识图谱进入企业内部管理,成为知识赋能的新工具。比如,金融企业将互联网上的数据整合为知识图谱,用以分析企业的资信情况。可见,知识图谱正由一个技术工具,演变为一个管理工具,其功能也由单一的知识引擎,发展为全方位的知识管理。

知识图谱不单纯是一个知识搜索工具,更是一个知识赋能工具。关于企业知识图谱的定义,理论界大体有两种:一种是从静态视角,将知识图谱定义为企业知识库,或者叫智库;另一种是从动态视角,将知识图谱定义为企业的知识流,或者叫智慧流,认为它具有知识创造和流转的功能,是企业的知识加工厂。这两种不同的定义,正是从不同视角解释了知识图谱的管理定位——以结构化、可视化的形式,实现知识的归集沉淀和传播运用,完成战略落地、理念传导和知识赋能的作用。

知识图谱在企业知识体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?我们不妨从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来分析。企业的知识创造可以分成三个阶段:探索阶段、传播阶段和应用阶段(见图1)。

探索阶段是指在领导力、战略和组织文化等方面,借助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,影响企业的创新与员工的创造,最终产生大量的知识,这一过程称为“知识沉淀”(knowledge absorption)。几乎所有企业都会有这样的知识积累,但有的企业对这些知识进行了萃取应用,形成了知识体系,另一些企业则没有将这些知识加以应用。因此,很多人意识到“有经验不复制,成为企业最大的浪费”。

第二阶段是传播阶段,包括两大核心环节:知识萃取(Knowledge extraction)与知识表征(Knowledge representation)。知识萃取是从包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素材中提炼出知识点。知识表征是将全部知识点进行结构化,进而形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,里面包含着知识结构和知识链,是组织实现知识赋能的前提条件。

第三阶段是学习阶段,企业将知识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(Knowledge Implementation),形成自觉更新、动态迭代的内部循环,从而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
从图1不难看出,企业知识图谱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“最强大脑”的角色,它是企业汇集知识、创造知识的基础和前提。导致企业短命的众多因素中,缺乏知识沉淀经常被忽略。知识是承载企业战略、组织文化和领导力的最小认知单元,如果缺乏对知识的积累和沉淀,成功经验将无法复制,宝贵的隐性知识也将白白流失,最终伤及企业核心竞争力。

知识图谱构筑

如何构筑企业的知识图谱?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核心步骤:开发、呈现与应用(见图2)。

开发:两条路径

知识图谱的开发路径主要有两条:“自上而下”和“自下而上”。

所谓“自上而下”的路径,就是从企业高层开始,明确知识的顶层结构,然后逐层往下挖掘知识,最终形成一个体系化的知识图谱。自上而下的知识图谱开发,主要包括定义组织知识、过程流程分析、提取知识、分析知识、链接知识和验证知识等核心步骤。也有学者将这些步骤简化为四个阶段:本体构建、知识抽取、知识融合和知识存储。在实践中,许多企业先将大规模数据通过顶层设计转化为图谱化知识,再对智能客服、智能决策和智能营销进行知识赋能,实现“自上而下”的引导和支撑。

另一条路径是“自下而上”的开发。从企业的信息流、数据流和经验流入手,先抽象出概念和知识点,再逐层往上提炼知识,通过不断概括,最终构建出知识图谱。一般包含知识抽取、知识融合、知识推理、知识存储与可视化等核心步骤。一些金融企业的知识图谱都是以“自下而上”模式开发的,动态收集产品、供应链关系、竞争对手关系等信息,整合为知识图谱,实现知识赋能。

两种路径可以组合应用,甚至是同步实施,这样可以提高知识图谱的开发质量,但同时也增加了开发的总成本。不同类型的知识图谱,在开发模式上会有不同。比如,概念知识图谱和能力知识图谱的开发,更多采取“自上而下”的路径,因为对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,上级一般会有很明确的标准。再比如,流程知识图谱和社会网络知识图谱的开发,多依靠“自下到上”的路径,因为上级并不熟悉具体业务的流程和员工社交网络。

在知识图谱的开发手段上,同样存在不同的方法论,我们既可以使用软件分析的方法,也可以采取质化萃取的方法。软件分析方法适合以文字、图片为载体的显性知识,并且可以实现海量知识的分析整理。大家普遍使用的知识图谱软件主要包括Ucinet、Citespace、Netdraw、Pajek、CytoScape、Gephi等几种。这些软件大都具备数据挖掘、信息处理、知识计量和知识图谱绘制等功能。另一类知识并不存在于文本或图片之中,而是存在于个人经验之中,属于隐性知识。这一类知识通常需要通过质化萃取提炼,借助“漏斗式”的提问,挖掘出知识点,才能构建知识图谱。

呈现:三大原则

关于知识图谱的呈现形式,大家可能错误地认为,它只是一张图谱,如同一张思维导图。其实不然,这两个工具有着较大的区别。思维导图是把人们脑海中的概念,按一定的思维逻辑联接起来,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,以展现思维过程和内在逻辑。知识图谱则不同,它以知识呈现为核心使命,更加重视知识本身的属性。比如,将知识划分为概念类、流程类、能力类和社会网络类等,进而构建出概念知识图谱、流程知识图谱、能力知识图谱和社会网络知识图谱。另外,相对于思维导图,知识图谱更加重视知识的立体传播效果。比如,它会综合使用文本图像和视频影音等多种媒介形式,让知识通过视觉、听觉和触觉等多种认知渠道进行传播。

那么,在构筑知识图谱时,如何实现理想的知识呈现效果呢?这就需要把握知识图谱的构建原则,重视理论框架、业务指向和层级结构的作用。

首先,知识图谱要做到“内有理论框架”。

知识图谱是由知识点构成,而知识点背后势必要有理论支撑。如果只是一些知识点的堆积,很难称为知识图谱。比如,我们在构建智慧社区营销知识图谱时,通过大家的成功实践萃取出“五共法”——共创、共享、共建、共担、共赢。这“五共法”背后是有一个理论支撑的,即营销学的“战略体验舱”理论。具有理论支撑的知识图谱,更加具有规律性和普适性,可以实现跨情景的复制与借鉴。为什么知识图谱需要理论支撑呢?因为经验和知识存在着很大的区别,经验是经历中验证的一些观点,而知识往往是普遍规律。一个人的经验有时很难复制给别人,但知识却可以“举一反三”。

第二,知识图谱要实现“外有业务指向”。

知识图谱来源于实践,也会应用于实践。当我们呈现知识图谱时,需要对应不同领域的实际业务。明确知识点所对应的具体业务,才能方便大家复制和运用。我们曾为企业开发过一款“类案推送”平台,借助该平台,企业能够将内部的一些成功类案,及时推送给遇到类似问题的员工。可以想象,员工遇到难题时,最想知道的不是上级如何指示,也不是老师如何讲解,而是其他同事处理类似问题的成功经验。如同学生遇到难题时想看“作业帮”一样,员工遇到工作困难时,也想找到一个“业务帮”。从这一点上讲,知识图谱就是员工最容易找到的“业务帮”。

第三,知识图谱要体现“中有层级结构”。

知识图谱呈现需要具有完整性和可操作性,其中核心难点在于设计好层级结构。比如,在团队管理方面,我们萃取出三维知识结构作为“概念层”,即定指标、做管控和评积分,简单说就是“定、做、评”三个字,这些概念与目标管理的核心要素十分契合。不过,只有概念层远远不够,员工看不明白,也不知道具体做法。因此,还需要设计第二个层级知识——要领层,以及第三个层级知识——动作层。只有到了动作层,员工才能据此实施相应行动。这里涉及一个概念,就是“颗粒度”,它代表着知识点能够具体到何种程度。以企业知识图谱为例,大多数管理者希望通过知识图谱来指导业务,只有达到动作层级的“颗粒度”,才能满足操作层面的需要,否则知识图谱就会变成空中楼阁。从理论上看,知识图谱比胜任力模型更受企业青睐,就在于它更加接近业务,能够帮管理者指导实践。

应用:“五化”助力

知识图谱构建的第三个模块是应用模块,在这一模块中实现赋能员工,使其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。为了保障知识图谱作用的充分发挥,通常可以采取五种策略。

策略一:知识图谱的“固化”。知识图谱要植入具体业务中,形成标准化的动作和流程,才能实现知识的固化。比如,企业根据知识图谱开发的“一页明白纸”,就是一种固化方法。基于知识图谱开发的“一页明白纸”,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,这种效果源于知识图谱的开发流程和方法。好的知识图谱有着两重来源——成功实践和理论支持,这样的知识是赋能的有效方式。

策略二:知识图谱的“内化”。在知识图谱的应用阶段,让员工实现“内化于心”,将知识转化为行动,是一项重要工作。相较于外部知识,企业的知识图谱是本土萃取提炼的,不需要员工自己去“悟”就可以直接应用到实践当中,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。同时,企业可以利用“线上线下”相结合的方式,将知识图谱里的知识点,进行“千人千面、类案速递”,加速全员知识内化进程。应当说,企业知识图谱是一种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的典型管理工具。

策略三:知识图谱的“强化”。在知识图谱的赋能过程中,需要企业进行不断的强化激励。比如,我们在一些企业设计出“知创先锋奖”,激励那些创造知识的员工。知识的首次提出和应用升华,都可以成为奖励的对象。将知识创造纳入员工的荣誉体系,使知识图谱的迭代更新过程,成为持续激发员工关注知识、创造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过程。知识沉淀和业务提升双效并举,才是知识图谱发挥作用的有效证据。

策略四:知识图谱的“优化”。要让知识作为企业创新的活水源头,知识图谱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。在知识图谱落地推广时,要鼓励员工不断进行优化。比如,通过组织“知识创造与业务创新大赛”等活动,跟踪和评价企业知识图谱的应用效果。要不断推出“更优实践”,而不是满足于打造几个“最佳实践”。只有依靠循环和动态的知识赋能,才能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性。

策略五:知识图谱的“外化”。知识图谱作为一个管理工具,会被认为只有内部管理的作用。其实,知识图谱还可以具备外部影响力和品牌推广力。比如,用知识图谱赋能上下游企业,可以提高产业链的运营效率。再比如,我们为一家企业设计了一套镌刻着企业知识图谱的竹简,作为纪念品赠送给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,此时的知识图谱就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发挥着树立企业形象、传播企业理念的重要作用。知识图谱虽来源于内部,却可以全方位地应用,实现多元赋能效果。可见,知识图谱具备“内聚人智、外树形象”的强大功能,必将成为企业员工赋能的重要工具。

小结

综上所述,从谷歌、百度公司的智能搜索工具,到互联网企业普遍使用的“问答机器人”“语音助手”等辅助功能,再到众多企业开发的企业知识体系,知识图谱都处于不可替代的核心位置。随着企业数智化革命的不断深入,智能客服、智能决策、智能营销将成为企业的标准配置,而这些工具的背后,都有一个知识图谱作为支撑。企业对员工的知识赋能更是如此,知识图谱可以将员工的知识创造集合成可视化的知识体系,再通过赋能渠道传递给员工,有效地解决“经验浪费”问题,让成功得以快速复制,使隐性知识产生最大效用,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,巩固和强化企业的知识竞争力。

关于作者 | 魏钧: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;

孙树丽: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。

文章来源 | 本文刊登于《清华管理评论》2022年12月刊。

责任编辑 | 朱晶(zhuj3@sem.tsinghua.edu.cn)

《清华管理评论》联系方式

订阅、广告及商务合作

010-62788163

shanghl@sem.tsinghua.edu.cn

标签:

抢先读

相关文章

热文推荐

精彩放送

关于我们| 联系我们| 投稿合作| 法律声明| 广告投放

版权所有© 2011-2023  产业研究网  www.coalstudy.com

所载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.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!
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 @qq.com

皖ICP备2022009963号-13